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师生作品 > 教师作品

凿璞取玉 舍末逐本——论“言语形式”教学价值的判断与选择

信息来源:海滨实验小学 信息提供日期:2017-09-18 【字体: 视力保护色:

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,我们如何作出判断和选择?如何把握和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?这是我们在确定文本教学价值时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 《新课标》提出:“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”是语文文本教学的核心要义。“语言文字”也就是本文中的“言语”。

        我认为: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,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去挖掘,文本教学的聚焦点首先应该是“言语形式”,即“怎么说、怎么写”,而非“说什么、写什么”。文本教学只有选择和守住了“言语”这个价值点,我们的语文课才能重回本真,成为真实的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 那么,如何把握和凸显言语形式这一核心教学价值呢?通过思考与实践,我探索出了以下策略:

        第一,研读文本,发现“言语形式”的秘密;第二,比较对照,发现“言语形式”的个性;第三,读写结合,实现“言语形式”的迁移。 

        首先,我们来谈一谈如何研读文本,发现“言语形式”的秘密。 

        第1点.要捕捉统领全文的文眼  

       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:“一堂课时间有限,要大胆舍弃,化繁就简,削枝强干,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”

        比如《观潮》一课,重在一个“观”字,落在一个“潮”字,对应的重点段是文章的第四自然段。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重点突破的是作者“观”的方法和“潮”的变化。

        第2点.要关注表达新颖的句段 

        教材中的言语,可以分为三个层次:准确,精确,精妙。我们必须把握每篇课文最突出的言语特色,发现闪光的“精妙点”。

        比如,《山中访友》的拟人句,言语精妙,表达新颖,情真意切。

         第3点.把握匠心独运的结构 

       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,材料是文章的血肉,那么,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。引导学生把握了结构,也就理清了文本的基本思路和脉络。

        比如,童话故事中的“反复结构”。以《小壁虎借尾巴》和《小蝌蚪找妈妈》为例。小壁虎三借尾巴,顺序可以调换,不会改变愿意,是典型的并列式反复结构。小蝌蚪三找妈妈,一次比一次更接近妈妈,顺序不可以调换,是递进式反复结构。学生进而分析出《小猴学本领》属于并列式反复结构。而《七颗钻石》是递进式反复结构。

        其次,比较对照,发现“言语形式”的个性 

        第1点.感受言语的情感  

        刘勰说过,“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,观文者披文以入情。”以情感人的文章,要抓住最震撼人,感动人的“感点”。

        比如,《老人与海鸥》,是一篇人鸟情未了的文章,感人至深。全文共18个自然段,“感点”是第15、16自然段中的一段文字。这段话,通过动态和静态的描写,表现出海鸥对老人的眷念,让人震撼。

        第2点.感知言语的意蕴 

        作者的思想、情感、态度等都是通过具体的言语来表达的,所以要把文本“放到显微镜之下”

        对富含意蕴的言语深度品味,仔细涵泳,去揣摩,去感悟,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。

        比如,在《祖父的园子》中,一切景语皆情语,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进行写话。

引导学生理解。

        第3点,体味言语的韵律 

        音节和声调是造就言语韵律感的要素。

        我们要让学生在对言语的体味中,感知言语的韵律美、节奏美、和谐美。

        最后、读写结合,实现“言语形式”的迁移 

        第1点.拓展空间,塑造积极言语 

        在文本中,只要我们潜心会文,找准读写结合点,学生通过随文练笔,就能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。

        比如,《燕子》一课,学生通过仿写训练,能够发展和塑造积极语言。

        第2点.模仿创生,再造个体言语 

        言语的再造可以得法于课内的文本。言语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,我们要引导学生欣赏言语,模仿言语,再造创生言语,从而实现“言语形式”的迁移。

        比如,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“读写联想选材”:相同的主题,不同的题材,学生联想到的作文题材可以更广泛。

        第3点.阅读引路,创造自能言语 

        以阅读为根,创新为魂。通过以读带写,达到写中运用。

        实现这一过程,仅靠语文课本中的文本似乎不够,这就要求我们的文本教学要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,从单篇阅读延伸到群文阅读。在延伸阅读中不断地积累言语、发展言语,逐步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言语体系或风格。

        比如,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“拒绝战争,呼唤和平”。通过“课外群文比较阅读”的学习,学生能够感受两篇文章的选材新、构思巧、写法妙、语言美。

        学生通过课内外文本的学习,把其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,从而创造性地完成习作,形成自能作文。 

        总之,文本价值是多元的,更是隐形的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文本教学中要牢牢抓住“言语形式”这一核心价值点,去重塑语文课程的本真,使语文课具有“语文味”。